在雪涯美术馆举办的第三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画展上,一幅名叫《葫芦》的画引起了观众的驻足,在大家的啧啧赞叹中,记者团得知是本次校园艺术节的教师组绘画一等奖作品,作者是Williamhill威廉希尔艺术学院的油画教师郑超文老师。于是本团记者对郑超文老师进行了一次深度的采访。
如期而至接受我们采访的郑老师知性优雅、和蔼可亲。在轻松的氛围中,我们开始了本次的专访。郑老师在对此次作品的作了一个专业的解析,作品《葫芦》在吸收了东方韵味与东方吉祥寓意(葫芦寓意福禄)的同时,也在吸收西方油画的精髓,更确切的说葫芦造型质感借鉴了古希腊雕刻的手法,在用色上,借鉴文艺复兴盛期米开朗琪罗的壁画用色与波提切利的用线,而在布局上是中国写意画的构成与用笔。
在针对学习绘画应从什么地方入手的问题上,郑超文老师表示,通常意义的上的入手,其实从任何角度,任何地方都可以入手,绘画的能力可以做到无师自通,有好老师的指引通而畅之。学习绘画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感兴趣的题材 、二是个体感兴趣的媒材——即画种入手,题材是绘画的方向,媒材是手段、方法,两者需要配合得好。而真正高境界的入手是需要境界的,而境界又是个人修为、美学修养、知识背景以及学术立场的综合力作用下的体现。作为当今的画家,在所处的时代背景要求下要具备一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感,也是一种心境,在中国油画院读研究生时,与中国人民大学丁方先生文艺复兴研究院的学术交流与活动中,深有感触,艺术要有崇高的境界,人才会有对人类精神文明与中国历史文化的融会贯通有深度思考,缺乏这样的思考,绘画从业者或习画人无法触碰绘画艺术的真谛,境界是至关重要的,提高眼界与心境才是绘画入手的正确方式。
在访谈中,郑超文老师提出:“美之为美,因人而彰,对于绘画美来说,更是如此,绘画的美来源于个体的审美经验的积聚,画作制作者的审美经验的呈现,美是相互欣赏、是有规律可循的。就画面而言,美是画家对于美的感知在绘画上的呈现。绘画个体对于美的感知能力的不同,所以绘画美在美学评判下是有高低之分的。但绘画美有种指向永恒的美,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梵高旋转的星空等经典,体现了绘画的永恒美。”
访谈中,记者看到郑老师工作室中有许多关于古代绘画与当今绘画风格融合的作品,于是记者与郑老师就当今绘画和古代绘画进行探讨。郑超文老师指出:“以当今绘画与古代绘画联系来看,必然是继承与流传的关系,但是从整个人类历史与美术史角度来看还是不一样的。就拿山水画来说,比较看中五代的画家,荆浩、关仝等人的画风,从唐朝以来,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变化,成为"唐风"至"宋格"的一大桥梁,但宋元明清以后,中国的那种大山大水面貌逐渐消散。当代绘画更多的是受印象派绘画之后走向的影响,毕竟印象派绘画在整个绘画史上犹如一道风水岭,隔断了过去与未来,绘画的风格如此迥异,风格、语言、题材大不相同。当代绘画更多是关注当下,转瞬即逝的东西,不断放大自我感受,而真正指向永恒性的作品才是可以在历史立足,成为经典。比如丁方先生的《神圣山水》、龙力游先生的蒙古系列绘画。
在访谈进入一种纯学术的状态下,郑老师指出中国当代绘画正处在历史的拐点,当代绘画的格局在空间意义上变得宽大,但在精神内容实质上是不行的,缺乏真正的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与担当,缺乏对人类精神文明与中国历史文化的融会贯通。未来要怎么发展是当下所决定的,但也不排除时势造英雄,也许丁方先生主导的东方文艺复兴,将会真正改变当代画坛的局面,这点从去年丁方先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宫的学术个展与研讨会就可以看出一场真正的东方文艺复兴正在兴起。”
在访谈的最后,记者问及郑老师您此次获奖感受。郑超文老师表示:“我觉得重在参与,拿出自己喜欢的作品与大家分享,一直以来是我喜欢做的事,得到大家的喜爱和认可就是最好的回答。能获此奖也印证了东方文艺复兴艺术探索方式的正确性,同时,这也是我们文艺复兴绘画研究工作室的成果。要感谢校园文化艺术节以及师院各级领导对文艺工作的重视,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拐点,需要更多有眼界、有心境的有识之士身体力行投入到东方文艺复兴事业中来,文艺复兴是人心的觉醒。”
郑超文:贵州施秉人,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硕士,任教于WilliamHill官方网址艺术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画展教师专业组一等奖获得者郑超文